追尋這杯經典調酒的起源,就如同只告訴超級星期天的卜學亮:「我想找到那時候OO國小裡的…(請自行填入各種菜市場名)」,這大海撈針的程度真的算是超級任務了,雖說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」,但到底該找哪一位站在門後還是很難抉擇啊!
主要線索之一,據傳應是由1920年代的Fernand Petiot在巴黎的Harry’s New York Bar工作時發明的,但令人感到疑慮的是,在接下來十年中的調酒鉅作,甚至是該酒吧老闆Harry McElhone所發表的書中,皆沒有收錄這款調酒。
主要線索之二,一名美國喜劇演員George Jessel在其自傳中回憶到,在1927年的某個夜晚,與朋友在沙灘上狂歡到天亮,為了解除宿醉調製了一款包含伏特加、番茄汁、混合香料的飲料,並遞給了名媛Mary Brown Warburton,她當下便自己灑在白色洋裝上說到:「Now you can call me Bloody Mary, George」(是要喝得多ㄎㄧㄤ才會做這種事…)
雖然即便到1956年依然可以看到Jessel出現在斯美洛伏特加的廣告上,宣稱他創造了血腥瑪利,但較令人不解的是,在禁酒令時期可以這樣正大光明的喝到天亮嗎?另外在1964年的採訪中Petiot提到:「就算是Jessel創造了血腥瑪利,也是我讓他成為現在這完整的樣子。」在後來Petiot服務的St. Regis Hotel中所調製的便是現行的版本,額外添加了柑橘類水果、鹹味、辣味、香草植物進入這杯養生的調酒中,菜單上使用的卻是另一個名字Red Snapper1。
關於起名的來源更是有豐富的說法,較具故事性色彩的便是影射處決數百名新教徒的瑪麗都鐸女王,或是來自另一位Bucket of Blood Saloon女服務生的姓名,甚至是以少女鮮血沐浴、飲用來永保青春的伯爵夫人的版本。
其實早在1920年代,在美國就流行Oyster Cocktail或Tomato Cocktail2等非常類似上述材料搭配番茄汁的「無酒精調酒」,故難以總結究竟是誰創作出了這款家喻戶曉的經典調酒,只能依照種種史料來判定,應該是誕生在美國,並被Petiot所發揚光大,與Dale DeGroff對Cosmopolitan的所作所為相同。
註1:據說是當時酒店的老闆Vincent Astor剛好娶了位名字中有Mary的女士,便強制更換為他喜愛的魚的品種為名;但後來Red Snapper紅鯡魚被多數人認定為將基酒抽換為琴酒的版本。
註2:含有番茄汁、鹽、檸檬汁、辣醬油等材料,番茄汁更在禁酒令開始後,便被視為酒精飲料的絕佳偽裝,開始了番茄調酒的一片天。
店家資訊:BAR SPEAKEASY II
電話:(03)3315900
地址:桃園市桃園區公六街21號
店家資訊:BAR SPEAKEASY
電話:(03)5268520
地址:新竹市經國路二段587號
店家資訊:BAR SPEAKEASY MINI
電話:0922004980
地址:新竹市東區東門市場2055-2056號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