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好比聽過「功夫」就聽過「李小龍」一樣,這杯擁有「雞尾酒之王」稱號的調酒,家喻戶曉的程度可是不容小覷的!恐怕連剛偷喝過啤酒的小朋友心中也幻想著:「等我長大,我也要帥氣的點一杯『馬丁尼』!」
如同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一樣,開山祖師究竟是誰?關於傳統的Gin Martini1的起源已無人知曉,廣為接受的理論是從 Martinez 演變而來的,而 Martinez 又是從「雞尾酒之后 Manhattan」 演化而來。
時間約可追溯自 1882 到 1910 年間,大量類似調酒出現在文獻中,1884 年有 Martinez 被記載,1888 年則有名為 Martini的調酒被記載,但材料為 Old Tom Gin, Sweet Vermouth, Curacao, Gum Surup2。
另一說則是 Fancy Gin Cocktail / Marguerite 的改名,1903年被記載的這杯調酒包含了Orange Bitter, Gin, French Vermouth,以檸檬皮與櫻桃作為裝飾,直到二十世紀初期 Martini 品牌出了所謂的Dry Vermouth,並大肆宣傳:「真正的Martini,就是要用這支酒來調!」Martini 才逐漸被定型成現今大家所熟知的模樣-Gin, Dry Vermouth。
Dry?!乾?!這到底什麼意思,這可能是多數人接觸時會有的第一個反應,小弟才粗學淺,提供一個來自客人頗貼切的說法:「當你喝下較Dry的一杯酒時,會如同喝到丹寧較重的葡萄酒般,有種口腔中被榨乾,促使唾液分泌的感覺。」不禁想起金牌特務中,Martini不加入Vermouth香艾酒,只放在旁邊用看的,應該是望梅止渴的概念!?
所以,當你向調酒師要求一杯「Dry一點的Martini」其實是降低香艾酒所使用的比例,故酒體會更加強烈,可能也是為何所搭配的裝飾物,由柑橘類的果皮,轉而變成可以提供油脂的橄欖;但二十世紀初期的「Dry Martini」其差異其實只是未加入糖漿而已。1922年被記載為2:1的Gin : Dry Vermouth,到了1930、40年代逐漸變成3:1或4:1的比例,隨著時間推進及製酒技術的發展,各種比例的發展更是急遽,甚至到了16:1都有。
關於製作方式呢,使用的是攪拌法Stir,將材料與冰塊進行溫柔的混合,至於需要攪拌多久則並無定論,而這正是這杯調酒的精妙之處。舉凡材料品牌的選擇、器具材料是否冰鎮、冰塊狀態、氣溫、心情、欲呈現的風味、適當的融水量…,可說是任何因素都會是相關的變因,因而也值得大家的細細品嘗及醉心鑽研。
註1:Martini貴為雞尾酒之王,光是比例的不同、基酒的更換,已產生千千萬萬種變版,甚至已經成為一種杯型的代名詞,故可以看到各式酒類冠名Martini,本篇著墨於以琴酒、香艾酒為材料的範圍。
註2:Gum Surup為添加了阿拉伯膠的糖漿,便於保存與改變口感。
註3:就像我偏不要提到007一樣,其實沒有3號上標,呵呵呵!
註4:如果你/妳很有耐心的看到這裡,恭喜恭喜,在此宣布,往後介紹的每一杯調酒,發文時間一周內,到BAR SPEAKEASY II消費該杯調酒,現折100元!現折100元!!現折100元!!!
店家資訊:BAR SPEAKEASY II
電話:(03)3315900
地址:桃園市桃園區公六街21號
店家資訊:BAR SPEAKEASY
電話:(03)5268520
地址:新竹市經國路二段587號
店家資訊:BAR SPEAKEASY MINI
電話:0922004980
地址:新竹市東區東門市場2055-2056號
留言
張貼留言